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表于:2021-03-15 17:15:04 文章点击数:[]
目前,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都是围绕“双一流”的战略思考怎么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学界也一样,大家对“双一流”当中的学科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现在大家都没有疑义的观点,是一流大学是建立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没有一流学科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如果没有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大学就是空中楼阁。问题在于对于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建什么?这些问题在实践领域和学界还是见仁见智的。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搞清楚学科是什么?其实这一个概念,在我们高等教育界现在是大行其道,在教育部的文件中都有表述学科专业是构成大学的基本元素。专业是什么大家比较清楚,学科是什么?大学学科建设到底建什么?这个概念还是有很大歧义的,每一个人心目当中的学科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学科”考辨》,把学科概念区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形而上”的,一种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上”的,它是一个知识分类的体系;所谓“形而下”的,它在大学的存在实际上是以一个学科组织的形态存在的。根据我们对学科的理解,它一部分是知识体系,一部分是围绕知识体系来建立的组织。
那么,对一个具体大学来讲,学科建设的任务显然不是建设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个大学不可能把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所有疆域全部包揽,甚至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都不可能!这是全球学术共同体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对某一个大学而言参与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都参与。
那么,具体到一个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就是在于提升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所谓学科建设就是让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由此来看,大学的学科建设重点就是学科的组织建设。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的定位和战略选择?实际上进行的是学科规划。我一直强调,基于学科的大学战略规划才是有意义的。因为一个大学,要有特色,要进行定位,必须明确是在哪些知识领域作为重点。比如,浙江农林大学的定位是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生态性”就决定了农林大学只做跟生态有关的事情。跟生态无关的事情,什么航空航天都不做,这是大学在学科规划的时候要注意的。具体到微观的学科建设,就是要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围绕我们的战略目标建立学科组织,同时通过资源、制度的一些安排,提升学科在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大学学科建设建什么?就是建组织,就是促进组织在知识生产、知识劳动能力上的提升。我认为,这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但是,当下大学的学科建设往往强调的是建学位点、建实验室、引进高水平师资,这些都是学科建设的要素,我们过去的学科建设都在谈要素发展,在某些要素上投入。今天,在“双一流”战略下很重要的是,要从建组织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大学的学科建设到底怎么建。到目前为止,包括我们这次第四轮的学科评估,现在的学科建设大都是虚拟的学科、拼凑的学科。我国的学科建设是在政府的拉动下开展的,是用财政的拨款驱动的,为了竞争到财政的拨款,大学就拼凑学科,把在不同学院、不同的组织中的材料凑起来,组成一个学科建设的方案。但是,拨款下来以后大家就瓜分掉了,然后大家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学科建设的效率低下、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因为,学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了。
什么是组织化?就是要系统一体化。所谓的系统一体化就是使社会系统达到并充分发挥其预期的功能,是系统从组织无序、效率低下到组织有序、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使社会个体之间建立联系并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科建设必须要从组织无序、效率低下,走向组织有序、效率高效,同时要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一个知识的共同体,这就是学科组织。所以,一定要提高学科组织化。
为什么要提高学科组织化?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踢足球,如果说没有组织化,大家都是自己踢自己的,那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没有任何战斗力。要提高战斗力的唯一方式就是组织化,成立足球队。成立足球队首先要有使命,我们为什么要成立足球队?因为我们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因为我们要去参加亚洲俱乐部比赛,打亚冠。这样的使命目标明确了,就要结构化,要有分工,谁当守门员,谁踢前锋,谁踢中场,谁踢后卫,还要有一系列的资源安排、制度安排。通过这样的规则制度,通过足球队的组建、锻炼、培训,竞技水平就能提高了。如果不组织化,大家即使整天踢足球也永远不可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其实,大学的学科建设跟这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科学研究是一个挖深井的过程,我们只能在一点上不断地挖,不断地追求,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个体很可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而且,现在的科研导向是以发论文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很多个体劳动者很难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而且做不了大课题,出不了大成果,这就是组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说学科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大学学科组织化的程度。
组织化是有路径的。一要组织使命分析,二要体制设计、结构设计,运行设计,三要进行系统评价。这个就是我刚才讲组建足球队的过程,即学科组织化。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学科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学科建设真正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大学学科建设,学位点有没有,论文发了几篇,实验室建了几个,这些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真正重要的是建学科组织,把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序的组织之中。评价大学学科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点是可持续的产出能力。偶尔有一年出一个科研成果不稀奇,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不稀奇,难的是可以持续的产出,在一个领域不断地往前推进。这就是我讲的科学研究是作为一个挖深井的过程,而不是挖一个坑,起了很多小山坡,重要的是要造高峰。
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在“双一流”语境下讨论的学科建设,如何理解世界一流学科呢?世界一流学科首先是国际化视野,是要放在世界体系当中按照学科评价标准来观照我国的大学学科水平。一流就是先进,一流就是前列,一流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所以,世界一流学科就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与传承上的国际影响力。没有国际影响力,在同行中大家都不知道,那叫什么世界一流!所以,世界一流学科首先得有国际影响力。当然,对世界一流学科而言,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观念价值、制度文明等方面,要对于人类进步有贡献度。特别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具备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现在人类面临很多困境,如果世界一流学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怎么能称世界一流学科呢?所以,世界一流学科要做一般学科做不了的事情,那才是高水平,才是世界一流。这个是我对世界一流的一个基本判断。
既然大学学科是一个组织,那么对学科的评价,就要从组织的角度去评价他。所以,我一直主张要“体用结合”。我们现在的学科评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单方面的评价论文,只看论文,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学科评价,最后就是把学者引导到把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论文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论文只是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表达而已,最早论文产生是因为同行交流的需要。现在把论文的功能异化了,过去追求SCI,现在又来个ESI。但是,论文发表了很多,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成为SCI的大国,全世界每七篇SCI中有一篇是我们中国人的。我们SCI多了,但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吗?我们现在真正有世界一流学科了吗?这个现象是值得深思的。其实,现在是被英美大学的评价体系绑架了,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反思,台湾高等教育过去也是在英美的评价体系下在发展。但是,当台湾地区碰到问题,需要找大学解决的时候,大学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论文发表了很多,但是解决不了台湾所面临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也看到有人说,当申报课题的时候、评奖的时候,专家纷纷出现了;但是,一旦到国家需要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专家不见了。没有人能够来解决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缺少一些战略科学家,缺少一些领袖型的科学家。怎么样通过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来回应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因此,从组织学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一流学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建设:
第一,有一流的组织使命。学科要解决的研究的问题就是世界一流的,最前沿的、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去评价其使命是不是一流的。第二,有一流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这个是我们最为缺失的,在当下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科组织内部的制度怎么安排,组织的结构怎么样更合理。第三,有一流的学者队伍。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都很一致,都在抢人才。第四,一流的组织资源支撑。我们的实验室、装备现在很多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包括我们地方院校,买设备的钱一样用不完。有些学校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因为要评估,所以重点学科的钱赶紧到年底订购设备。设备买来了,堆在走廊里,用都没用过,如何发挥资源的效益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第五,一流的组织传统与文化。要成为一流的组织,必须得要有传统、有文化。这在我们访谈国家的很多重点学科中也感受到了。很多学科就是靠传统,靠创始人那种人格的感召力,形成了学科的传统,代代相传,这是学科建设的软实力。
作者简介:宣勇,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