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
来源: 发表于:2016-05-06 00:00:00 文章点击数:[]
5月5日晚,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赵心愚教授在莲湖校区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清代治藏战略的转变——评18世纪初清在康区东部设置土司的行动”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校长李壮成教授主持,相关部门领导到场学习。
赵心愚教授首先对研究18世纪初康区土司设置所用史料的问题进行澄清,即《清史稿》及嘉庆《四川通志》等文献距清政府在康区东部设置土司之时相隔已远,其记述存在一定的错讹,应谨慎使用,相较之下,雍正《四川通志》因其距史实较近则较为可信。随后,赵心愚教授从三个方面对18世纪初清政府在康区东部设置土司的行动展开剖析。他指出,“西炉之役”之前,蒙古和硕特部或以蒙藏联合政权的形式已经将康区牢牢控制,清政府出于国家稳定之考虑未对其采取刺激性措施。后双方矛盾逐级加剧,最终导致康熙帝对该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清政府“西炉之役”后,通过派遣驻军、开辟驿道、修筑路桥等措施加强了对打箭炉地区的控制,而其中最为关键举措便是在康区设立土司。总体而言,清政府在打箭炉地区设置土司的行动遵循“求稳不求快”的原则,逐步实现对康区的有效控制。赵心愚教授总结指出,清政府在康区设置土司,对治理西藏影响深远,唯有将此历史事件放置于治藏的大视野下才能洞悉其重要性。
5月6日上午,学校举行“西南民族文化的弘扬——兼谈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学术座谈会,赵心愚教授应邀出席座谈会。学校原校长孟兆怀教授主持座谈会。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长江教授汇报了本部门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发展思路。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何易展博士介绍了达州市巴文化遗址遗迹——宣汉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他指出,研究院注重区域文化研究,目前主要着力于梳理巴賨文化,同时也重视文化产业链建设,并就研究院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
针对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和巴文化研究院负责人提出的问题,赵教授在对比两个科研平台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了四点建设性建议:一是在发展中注重地方特色,才有立足之本;二是作为区域文化研究,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专门人才;三是拓展研究领域,尤其是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面对新形势,应思考如何在当下将老区建设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一带一路”等相结合,调整并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四是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