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管理入口
 
1 3 4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何易展博士作“巴文化历史与考古”的学术讲座

来源: 发表于:2016-06-17 14:51:15 文章点击数:[]

      616日晚,何易展博士在我校莲湖校区学术报告厅B厅作题为“巴文化历史与考古”的讲座。文学与新闻学院书记兼院长杜松柏教授出席并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何博士通过“巴”字的古文字形态与部族人民生活习俗的关系,讲述了“巴”字的由来和巴人图腾深受西南山地、自然地理的影响,分析了“巴”字的内涵。他指出,巴文化辐射的区域范围极为广阔,包括重庆、贵州、四川东部等大部分地区。经过各时段历史地理的演变,“巴人”与“井盐”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行走于荒蛮之间,巴盐古道已历千年之久。何老师还谈到学术界对于“巴”字的多种认识并总结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文献的背景时代、传承体系等因素,要以文、史、哲多学科视野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考古材料及最新出土文献加以印证。

此后,何老师提到了文史视野与历史文化考古的话题。在川东等地出土的文物和文献也证明了巴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人类活动与迁徙方向有其复杂性,考古学也有一定的局限。巴人的迁移因地理、战乱、疫病、内乱和政治等因素,有其变迁的复杂性,人类长远的历史与变故造成了考古考证的难度和某些命题的不可考。他简述了巴人活动与迁徙,并以“捍关”为例,谈到巴楚相争之时,边界设“捍关”,对于“捍关”的位置有所争议。何博士认为“捍关”应设于大宁河入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捍关”的演示地图。之后,何博士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与巴地“巫”文化有关的考古发现,他通过举例及对比论证,认为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既有地域性特征,又有着中西文化本质的共性特征。

讲座结束,杜松柏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何博士能在资料很少的领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成就是极其不易、极其值得敬佩的,鼓励同学们学习何博士的钻研精神并感谢何老师为我们带来本场精彩的讲座。

                                                  撰稿:
吕阑  审稿:彭金祥  

版权所有:四川文理学院 科技处办公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莲湖校区)办公电话:0818-239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