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娟老师作“《花间词》中‘巫山神女'意象的文化学意义”讲座
来源: 发表于:2016-09-30 15:52:02 文章点击数:[]
9月28日晚,巴文化研究院漆娟副教授在莲湖校区学术报告厅B厅作题为“《花间词》中'巫山神女'意象的文化学意义”的学术讲座。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何易展博士出席并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漆老师就介绍到最早关于“巫山神女”的描述出于《山海经》。关于巫山神女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例如《高堂赋》中描写到:“妾,巫女之女也。为高唐之客…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从这两篇文章起,中国古代便形成了解不开的“神女情结”。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词语如“朝云暮雨”、“行云行雨”、“巫山”等,便逐渐在以汉语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从最初描写爱情的专有语汇,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内涵的文化符号,“巫山神女”及其衍生的意象,也成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漆老师还谈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诗歌中的“巫山神女”意象。南朝齐、梁、陈时都是较为单一的爱情意象。到了唐代,关于“巫山神女”的意象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并且在内容上也有发展,唐诗中有关“巫山神女”的意象特别丰富多彩。《花间词》的“巫山神女”意象是楚、蜀、吴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此词产生于唐末五代的西蜀地区,有其多方面背景因素:稳定和平的环境,富庶繁荣的经济,道风炽盛,歌舞娱乐之风盛行。接下来,漆老师详细讲解了巫山神女在巴、蜀、吴文化中的来源。毫无疑问,“巫山神女”是巴文化的产物,《高唐赋》中描述的巫山山水风物,具有鲜明的巴巫文化特色。
讲座结束,何易展博士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漆娟老师带来的关于巴文化的学术讲座。他认为在文学的学习当中扩大原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而“巫山神女”则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群,漆老师的分享会大大促进同学们的文学学习。并感谢了漆老师为大家带来本场精彩讲座。
撰稿人:吕阑 审稿:彭金祥